您的位置:首页 >图片 >
中美的耐力竞赛已经开始
发布时间:2023-08-25 21:37:43 文章来源:腾讯网
最近一段时间,与一些在美华人在微信群里交谈时,总会谈到涨价的问题。

最近一段时间,与一些在美华人在微信群里交谈时,总会谈到涨价的问题。

一位朋友说,美国市场上的有机鸡蛋价格上涨了,24 枚鸡蛋从年初的 6.69 美元涨到了 6.99 美元。还有的说,与疫情爆发前相比,建筑材料价格大约翻了一番。

但美国也有另一面。有的说,就业机会在增加,新工厂在开张,工资也涨了。随着美国股市上涨,美国人用于退休的401(k)保险账户也涨了不少。


(资料图片)

上网查了相关数据。富达投资 (Fidelity Investments) 的新数据发现,第二季度 401(k) 账户中余额超过100万美元的就业者激增了 26%,达到378,000人,而 2022年底为299,000人。这些投资者的平均 401(k) 余额为150万美元。

截至6月30 日,另一个退休金账户IRA中的百万富翁人数为350,000人,高于3月底的307,623人和12月底的280,320人。

401(k)和IRA均为退休账户。前者是由雇员、雇主共同缴费建立起来的基金式养老保险。后者是有收入的个人都可以开的退休金账户,也可用来购买基金。二者都有取出的年龄限制。

根据网友提到的美国股市的信息,我还查到了另外一个与此相关的数据。

普华永道的报告对截至2023年3月31日的全球上市公司市值进行了分析。报告显示,在 2023 年全球百强企业的榜单中,排名前10的公司有9个来自美国,还有一家沙特的石油公司。

苹果继续占据榜首,而其他美国公司则在通信、汽车、金融、消费和其他市场领域处于领先地位。

当华盛顿把中国视为重要的竞争对手时,我们需要对美国经济有更准确、更全面的把握。仅从上述少量数据,我们大体上就能意识到这场竞争的长期性和复杂性。

美国经济虽然有很多问题,但并没有面临一场大衰败的危机。在可预见的未来,美国经济仍将是世界之首。中美两国的在经济上的竞赛,因此就会转换成为一场承受力的博弈。

这很可能是一场将持续整个世纪的马拉松。同时,这又不是进行两场在不同轨道上完全分离的竞赛。美国将以其实力对中国频频出手。

华盛顿“让美国重新伟大”的战略包括实施旨在将中国从其产业链和供应链中剔除的政策,还有不断跟进的对中国制造在几乎所有市场的遏制。

第一,虽然通货膨胀让美国老百姓感到了“疼”,但是对中产来说,仍然还具有一定的承受力,消费能力仍很强。所以,他们对来自中国的商品因美方增税而涨价,虽有抱怨,但大体上并没有表示出强烈要求取消关税的情绪。在路透社报道的最近的一项民意调查中,约66%的受访者表示,他们更有可能投票给在明年的总统选举中支持“对中国进口商品征收额外关税“的候选人。

这也可以部分地解释,为什么拜登政府明知对中国商品增税加重了通胀,但又迟迟不愿采取减税措施。华盛顿知道这是一个双输的结果,但更愿意通过承受通胀压力来换取对中国制造的遏制,迫使市场和企业对供应链、产业链做出调整。

第二、虽然美国经济有不少暗伤,比如通胀,再如家庭和国家都背着沉重债务,因此存在硬着陆风险。但凭借其在高科技、金融等领域的优势,特别是全球最强购买力的市场,美国的资本力量仍具有相当强的全球扩张能量。这种能量既会用于对高科技的拉动,包括通过对美企的补贴,对在美建厂的补贴来促进高端制造业集聚美国,也包括了禁止对华高端技术的输出和投资。

第三、美国的大市场依然可以作为拉拢一些中低端制造业能力较强国家的工具,比如将原来从中国的进口和投资转向印度、越南等中国周边的国家。另外,通过配额等贸易政策调控,还可吸引像孟加拉国、秘鲁等发展中国家的纺织品、日用品等中低端的对美出口,以分散从中国的进口。

当然,华盛顿对华政策能否成功,最终并不取决于美国的能量有多强,更取决于中国的耐力和韧性。

中国已经是第二大经济体和”世界工厂“,并深深地嵌入了全球制造业链条。中国的耐力还包括中国制造的韧性,及其所具有的创新和在全球市场上持续进取的能力。反过来,这同样也会形成对美国经济耐力的挑战。

如果说世界经济形势出现了 "东升西降 "的趋势,那可能仅仅只是开始;真正的力量平衡是一个相当漫长的过程,需要我们用更艰苦的奋斗去争取。同时,我们需要认识到,一方的崛起或强大并不意味着另一方的崩溃。

我们不去和美国争全球GDP总量的老大,因为我们有着既定的中国式现代化的目标。但是由于美国的遏制,这个过程同时也是双方之间的一场长期的耐力竞赛。

对美国而言,重要的是维护其全球科技、金融等领域的主导地位,而对中国而言,重要的是要实现中国制造的创新突破,并争取获得在全球市场上更多的、应有的份额。企业兴起来了,百姓就会富起来。

由于华盛顿对这场竞争的定位,中国经济将面临更多的考验和挑战。尤其是中国企业和中国制造在全球化的道路上,可能会遇到很多障碍和陷阱,但最关键的是,在全球经济低迷的形势下保持定力,通过进一步开放和加强与世界的联系,增强中国经济及中国制造的韧性。

(作者丁刚系《人民日报》高级编辑、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本文转自8月24日“丁刚看世界”微信公众号,欢迎关注人大重阳新浪微博:@人大重阳,微信公众号:rdcy2013)

标签:

精彩文档:
最近更新: